第114章 神機妙算

-

~藍生終於知道,霜兒一心要跟那混江龍過不去,原來隻是因為他竟敢妄稱《天下第一偷》,這可教霜兒不服氣。~

見那二十文仍在桌上,霜兒顰眉問“哥哥怎冇吃麪?”可旋即一想,以前藍生與詩妹總一起吃飯,無論等多久,她們其中一人絕不會先吃。

霜兒道“哥哥,我倆與常人不同,即便兩天粒米不進、滴水不沾,也餓不著渴不乏。”

藍生帶著半肚子怨氣道“哥哥也不餓不乏,隻是便宜了這一屋的蚊蚋。”他生氣是因為霜兒放他一人在屋裡,而屋裡蚊子甚多,還是餓得發慌的秋蚊。

藍生的那點心思豈瞞得住霜兒?

“是嗎?”霜兒藏笑假慍,轉著黑漉漉的眼珠道“銀霓你走時冇吩咐蚊蟲,要她們莫咬哥哥麼?”

銀霓一臉無辜:“走時匆忙倒忘了交代。”

霜兒陪笑道“哥哥莫生氣,霜兒幫你主持公道。”說罷,霜兒雙手合十,喃喃低語,故意裝作和尚唸咒般,還睜著一隻眼睛偷偷瞥過藍生。冇一會,果見四、五隻蚊子飛進她掌心。

霜兒佯怒向蚊子道“看你們這般貪食,隻隻吃得又胖又肥,卻瘦了我哥哥。”

霜兒轉身向瞠目結舌的藍生道“哥哥你說要怎麼處置她們。”

藍生神氣活現道“要她們把血還給我。”

霜兒蹙眉,麵露難色道“哥哥,這難了些,霜兒可不會耍,換一個好耍的霜兒試試。”

藍生忍俊不禁,捧腹大笑,頓時就把轆轆饑腸填飽。

言歸正傳,方纔霜兒先辦了件事,後又去了趟衙門,瞭解混江龍作案的情節。再去了鄰縣,混江龍最後一次作案的馬員外家。最後又遣銀霓去幾個收到過《贓銀》的人家中。

藍生冇等霜兒說完便道“霜兒,那混江龍若真的劫富濟貧,你還要捉他麼?”

霜兒道“捉是要捉的,誰要他竟敢妄稱《天下第一偷》,反正閒著也是閒著,何況,這二十文躲過了這一頓,也頂不住明日三餐,再這麼有出無進的,明晚我三人就要睡土地廟了。”

藍生終於知道,霜兒一心要跟那混江龍過不去,原來隻是因為他竟敢妄稱《天下第一偷》,這可教霜兒不服氣。

“可有眉目?”藍生問

霜兒瞅著桌上的二十文,躊躇滿誌道“準不教哥哥睡土地廟。”

藍生左顧右盼,看看霜兒,又望著銀霓,雖然知道兩人的能耐,但也不相信纔不到兩個時辰,她倆便能破了合三縣之力,一年也破不了的案子。

霜兒從兜裡拿出兩張紙,將其中一張打開給藍生看,狡笑道“這就是破案的關鍵”

藍生仔細端倪,白紙黑字寫的兩行《天下第一偷劫富濟貧,混江龍來此一遊》。字跡略微潦草,卻不失秀麗,顯然是出自讀書人之手。

“就憑這張紙?”藍生大惑不解

霜兒胸有成竹道“足矣,這張紙自有話對霜兒說…,接著還要做很多事,哥哥包袱裡可帶有筆硯?”

藍生布包裡自有四寶,拿出筆墨,霜兒將另一張空白的棉紙平攤桌上,擺好姿勢提筆…。

可霜兒久久未下筆,瞅了藍生一眼,聳肩道“霜兒從小貪玩,字冇寫過幾次,還請哥哥代勞。”

藍生接過筆,笑道“徒有天份不行,字還是要練的。”說歸說,可也猶豫半天…從小師叔與詩妹就嫌他字醜,這紙條可是要遍傳好幾個縣的。

最後筆轉到了銀霓手上,銀霓冇有猶豫,照霜兒所說寫下了《正宗天下第一偷

韋久

來此一遊》,藍生驚豔,銀霓的字寫得真好,比之黃容與南宮雪月也毫不遜色。

霜兒也意外,族人極少寫字,能寫出銀霓這般蒼勁秀麗的可謂絕無僅有。霜兒如獲蘭亭序般捧著半乾的字條,向藍生獻寶道“哥哥,看來天份還是比較重要的。”

子時,不遠傳來三更鑼響“咚咚咚,鐺鐺鐺,三更天,小心火燭。”

藍生、霜兒還有銀霓已來到城北的劉府門前。

這劉府是朱元璋的遠房親戚,遠到兩隻手指比不完,快算不清了。再加上冇戰功,所以也冇封王侯。但畢竟是遠親,當年托人找了馬皇後,還是給了世俸。

.靠著這層剪不斷,理還亂的關係,劉府細心經營數十載,勾官結黨、巧取豪奪,如今已是這縣裡首富。

凡苦心經營的,必費心守成。

這劉府的防衛可謂滴水不漏,尤其是夜防,因此也是鄰近三縣,混江龍唯一冇能得手的大戶人家。

經曆年內兩次铩羽而歸,混江龍不敢再來,而劉府的防衛也更加嚴密。

三人不過停了幾個彈指的功夫,院內的狗便開始吠了,繞著丈二高牆走了半圈,狗吠不止,如連珠炮,少說有十數條。

這是劉府的第一道防線,十八隻訓練有素的狼犬。

直到三人退離劉府約三、四十步,狗吠才逐漸停止。

霜兒低聲道“先讓牠們平靜會”隨即問銀霓道“裡麵情況如何?”

銀霓淡淡道“東西側各有五人及七人,有男有女,當是護院與下人。”

“一人牽著狗轉著牆,應是當值守衛。正房內共七男十六女,兩名孩童,東西廂房各一人…”

藍生靜靜地聽著銀霓述說,細節處如數家珍,無不心驚!

等銀霓說完,霜兒道“雖知道人的位置,可對地形還是難以完全掌握。”

說罷,霜兒打開布兜,向兜裡說“現在靠你了。”

兜裡頓時飛出一隻蝙蝠,這是霜兒傍晚就準備好的。

蝙蝠拍著沉重的翼膀,拍拍翼手,搖搖晃晃地飛進劉府大院。

約莫半刻,蝙蝠飛回,收了翼手,落在霜兒手上。

但見霜兒與銀霓都在凝神仔細《聽》牠敘說。

“果是標準三進的院落,”霜兒道“萬事俱全,隻欠東風。”

-